「社會工作師初級考試題庫」2022年初級社會工作實務模擬題
一、單項選擇題
11、家庭治療模式眾多,其中最為基礎且廣受歡迎的有結構式家庭治療模式和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其中,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對家庭的假設是()。
A.家庭對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B.家庭是人成長的基礎
C.家庭是人生活的港灣
D.人的一切問題都是家庭造成的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的假設包括對家庭的理解、對人的理解、對困難的理解。具體為:一是對家庭的理解,家庭對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對人的理解,每個人都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和資源;三是對困難的理解,錯誤的應對方式是致使人出現問題的原因。
12、某小區冬季取暖問題很長時間未得到有效解決,引發了社區居民與物業公司的矛盾。社會工作者走訪了相關職能部門和物業公司,在評估各種影響小區供暖問題因素的基礎上,制訂了初步的解決方案,并征求社區居民意見以進一步完善。上述社會工作者的做法屬于推動居民社區參與層次和形式的()。
A.告知
B.咨詢
C.協商
D.共同行動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A項中的告知屬于最低層次的參與。社區居民單方面獲得上級對社區進行建設或改造的規劃和信息,卻沒有任何機會改變既定規劃。有關部門傳遞這些信息的目的通常是便于說服社區居民接受他們的觀點和規劃,重點是為了宣傳。這種參與方式代表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溝通過程。B項中的咨詢比告知上升了一個層次。有關部門除了告訴基層社區、重要利益關系人和相關組織將要進行社區建設或改造的規劃和信息,還會進一步征求他們的意見,同時也會在修訂規劃的過程中考慮他們提出的意見。C項中的協商是在社區進行建設和改造時,邀請受此影響的社區居民一起了解和討論計劃內容,推動居民成為決策過程中的一分子。不過,雖然居民被邀請參與決策過程,但社區建設或改造的最初設計者通常會設定討論議題的范圍,限定其他參與者的決策權。D項中的共同行動是在決策過程中,社區建設或改造的規劃由大家共同決策,并在決策過程中分配任務,讓大家共同分擔執行責任,形成分工與合作。在本題中,社會工作者走訪相關職能部門和物業公司,征求居民意見,體現的是咨詢的方式。
13、老范是低保救助對象。老范想依靠自己的努力,減少對低保救助的依賴。因要照顧臥病在床的妻子,他只能就近打些零工,與鄰居幾乎沒有往來。社會工作者小陶協助老范與鄰居結成幫扶伙伴,彼此互幫互助。小陶的這種做法屬于救助社會工作中的()服務。
A.提供心理支持
B.開展能力建設
D.促進社會融入
C.調節家庭關系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促進社會融入是指社會工作者為低保家庭創造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鼓勵他們參與社區的公益和文娛活動,幫助他們建立和其他社區居民的聯系,增加他們的成員感、歸屬感和自信心。社會工作者要積極幫助困難群體修復社會關系,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尤其是鄰里支持。
14、老金因腦梗死被送人急診科治療。醫務社會工作者小趙詳細了解了老金的患病史、就醫史、身體狀況、生活和家庭狀況等方面的信息。小趙此舉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老金()。
A.增進良好的醫患關系
B.爭取更多的醫療救助
C.獲得全面支持性服務
D.獲得特殊的醫護照顧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社會工作者根據醫生提供的病患臨床指標,針對特定疾病為病患進行社會心理功能評估,以發現病患的潛在需求。對于高風險個案,需要持續性地評估,了解病患的疾病史、就醫史、家庭史或生活史,掌握病患狀態,以協助病患獲得全面服務。
15、社會工作者小光在機構主要負責社區的殘疾人工作。小光通過需求評估了解到,社區的一部分殘疾人在家庭日常生活、出行等方面存在諸多不便,并且普遍缺乏關愛和照顧。小光擬從中觀層面介入,適宜的做法是()。
A.推動城鄉基本醫療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B.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
C.提升殘疾人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
D.發展殘疾人社區支持系統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在微觀層面,主要是針對殘疾人個體的服務,一是為殘疾人提供直接的物質性幫助,二是為殘疾人提供能力建設的支持性服務。在中觀層面,主要是推動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組織發展,一是推動殘疾人組織和為殘疾人服務的社會組織的發育,二是推動社區性殘疾人社會支持系統的發育。在宏觀層面,主要是推動政府的相關政策和社會文化的變遷,一是推進殘疾人社會政策的變遷,二是增加社會資本,形成有“親和力”的殘疾人文化。題于的要求是從中觀層面介入,A、B兩項是從宏觀層面介入;C項是從微觀層面介入;D項是從中觀層面介入。
16、我國在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農村災害社會工作服務也得到了初步的發展。下列關于農村災害社會工作服務的說法,正確的是()。
A.志愿者服務
B.災區兒童抗逆成長關愛服務
C.文化娛樂活動服務
D.農村留守兒童社區托管服務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農村災害社會工作服務的內容有因災致殘人群社區康復服務、臨時安置點和新建社區服務、協助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服務、災后心理社會援助服務、災區兒童抗逆成長關愛服務、災區老年群體社會照顧服務。A項是為農村留守老人提供的服務;C項是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或老人提供的服務,不適合提供給災區的服務對象;D項是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的服務。
17、學校社會工作者要具有專業的敏感度,高度關注(),及時評估需求并提供適合的服務。
A.農村地區學生
B.單親家庭學生
C.家庭困難學生
D.處境不利學生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學校社會工作者要具有專業的敏感度,高度關注處境不利學生,及時評估需求并提供適合的服務。
18、趙女士經常當著外人的面指責兒子小輝,不是說他學習不用功,辜負了媽媽的期望,就是抱怨他不聽話,總是跟媽媽對著干。趙女士的抱怨沒有讓小輝有任何改變,反而讓小輝對媽媽產生了抵觸情緒。社會工作者依據家庭成員增能的原則,嘗試緩解趙女士母子間的緊張關系。社會工作者對趙女士的下列提問中,符合家庭成員增能原則的是()。
A.“您認為孩子為什么會這樣?”
B.“孩子的哪些表現讓您不滿意?”
C.“您能談一下孩子讓您感到滿意的地方嗎?”
D.“您認為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與孩子的表現有什么關系?”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家庭成員增能原則假設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幫助家庭成員克服困難的有效方式是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家庭成員增能原則要求社會工作者在幫助家庭成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家庭成員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家庭成員自身的能力,提高家庭成員的自信心和獨立性。A、B兩項只是簡單的提問,未涉及家庭成員增能原則;D項的提問方式是社會工作者有了假設,預先認定了孩子的現狀是由母親的行為導致的,然后引導家長反思自己的行為;C項的提問方式是要引導母親看到孩子的優點,增強其解決問題的信心。
19、陳女士希望孩子學習優秀,以后找個好工作。但是,陳女士發現孩子喜歡做家務,卻不愿意讀書,母子倆為此沖突不斷,關系緊張。社會工作者決定運用再標簽技巧改變陳女士對待孩子的態度,其恰當的提問是()。
A.“您希望孩子做什么樣的改變?”
B.“您覺得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是什么?”
C.“您覺得自己做什么才能讓孩子變得喜歡讀書?”
D.“您覺得愛做家務,對孩子的發展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再標簽技巧強調,社會工作者幫助服務對象及其家庭成員從積極、正面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促使服務對象的家庭成員產生積極行為。
20、社會工作者小張為社區內的殘障人士開展職業康復服務。在職業咨詢的基礎上,小張計劃進一步了解這些殘障人士職業發展的意愿和可能性。接下來,小張應開展的工作是()。
A.職業評估
B.職業介紹
C.職業培訓
D.就業指導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職業康復流程的第一個環節是職業咨詢,其目的是在社會工作者接案后針對殘疾人的特殊情況和與就業相關的問題進行綜合考察,幫助殘疾人解決就業中出現的問題。職業評估通常被稱為職業評定,是職業康復流程的第二個環節,也就是個案工作的預估,其目的是評定殘疾人的作業水平和適應職業的可能性。職業培訓是第三個環節,是指幫助殘疾人從事職業活動的有效措施,是社會工作者與職業指導師一起對殘疾人進行就業前培訓和上崗前培訓。就業指導是職業康復的第四個環節,根據殘疾人的實際情況,提供勞動市場、就業方向等信息及具體就業指導意見和建議。社會工作者小張可以在職業咨詢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這些殘障人士職業發展的意愿和可能性,故小張應開展的工作就是進行職業評估。